皮影戏在古代大多是小孩子最为喜欢的戏剧,大人们喜欢看人唱戏,孩子们自然就喜欢这些能飞天遁地又有着厉害神仙的皮影戏,你知道为何会有皮影戏吗?本期小编就带你去民族文化了解一下皮影戏的起源。
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,又称羊皮戏,俗称人头戏、影子戏,驴皮影。发祥于中国陕西,极盛于清代的河北。上色时主要使用红、黄、青、绿、黑等五种纯色。在中国,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,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,艺术手段,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。
如今,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,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。皮影戏,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(古华州),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,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“电影始祖”。
两千多年前,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,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,华县皮影终日不理朝政。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,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,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。
李少翁心中一动,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,涂上色彩,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。入夜围方帷,张灯烛,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。武帝看罢龙颜大悦,就此爱不释手。这个载入《汉书》的爱情故事,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。
皮影戏又称“影子戏”,“灯影戏”、“土影戏”,有的地区叫“皮猴戏”、“纸影戏”等,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。剧目、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,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,并配以音乐。
制作皮影一般要经过选材、处理、画稿、过稿、镂刻、敷彩、发汗熨平、缀结等工艺,具体方法如下:
1、选材
皮影的材料一般采用牛皮,去毛、刮挺、去脂,然后钉在木板上拉紧晒干。
2、处理
将牛皮放在干净的凉水里浸泡2-3天,取出用刀刮制4次,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,直到第4次精工细作,把皮刮薄泡亮为止,刮好后撑在木架上阴干,晾到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皮影。还可以把牛皮浸泡到特制的药水中,反复浸泡刮制而成。
3、画稿
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,称为“样谱”,按人物的身份和个性,设计出不同的形象。
4、过稿
将刮好的皮分解成块,用湿布潮软后,再用特制的推板加油汁逐次推摩,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,然后描图样,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、描绘在皮面上。
早在汉文帝时代,就流传着一首关于皮影起源的诗:“汉妃抱子窗前耍,巧剪桐叶照窗纱,文帝治国平天下,制乐传于百姓家。”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,而鼎盛期为唐朝,皮影造型优美,表演技术娴熟。以后的宋、元、明、清均有皮影表演和发展。皮影戏成为民间艺苑中的奇葩。
5、镂刻
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,不同的纹样要用不同的刀具技法雕刻。
6、敷彩
皮影雕完之后是敷彩,把制好的纯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内,放进几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,然后把盅子放在特制的灯架上,下边点燃酒精灯火,使胶色交融成为粥状,趁热敷在皮影上。
7、发汗熨平
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,这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,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。可以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,压在热炕的席下,或者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,用熨斗烫。
8、缀结
皮影人物的制作是肢解完成的,最后要将身体各部位用线缝接,并在背后装上翎管,套进竹签棒,皮影就制作完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