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为什么要吃馓子?
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。“馓子”为一油炸食品,香脆精美,古时叫“寒具”。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,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。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:北方馓子大方洒脱,以麦面为主料;南方馓子精巧细致,多以米面为主料。在少数民族地区,馓子的品种繁多,风味各异,尤以维吾尔族、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。然而,千百年来,麻油馓子更是以它的价廉物美营养便利,为广大平民百姓所喜爱。以前,街头巷尾卖麻油馓子的小店摊位不少,它也是以大饼、油条、粢饭、豆浆“四大金刚”为代表的大众化食品大家族中的一员。30多年前,妻坐月子,邻居徐阿姨特意送来麻油馓子和红糖,根据她老家的习俗,用开水加红糖冲泡麻油馓子,对产妇有滋补和催乳的功能。而在那个还要用粮票和糖票的年代,这包麻油馓子和红糖又平添了一份浓浓的情谊。
清明节为什么要吃艾粄?
早在千年前,葛洪、鲍姑夫妇就将艾草作医药之用,鲍姑运用红脚艾制作成艾条医治百姓。而流传至今的传统小吃——艾粄,便是使用艾草制作而成,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。客家地区流传着一句民俗:“清明前后吃艾粄,一年四季不生病”。艾粄,又叫清明粄,散发着浓浓艾叶香,具有祛湿、暖胃等功效,是当地的特色小吃,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,也是客家独特的清明文化。用传统古法制作的艾粄,传承的不单是味道,更重要的是养生文化。每逢清明节前后,也就是艾草长得最鲜嫩的时期,客家人就会出外采摘艾草,与糯米粉一起制成艾粄。清明时节天气阴湿,而艾叶有祛湿、健脾胃的功效,吃艾粄正好适合祛湿温补,所以有了吃艾粄,身体强健之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