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,产业兴旺,群众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。近年来,玉溪市华宁县通红甸彝族苗族乡持续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工程,把柑桔产业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导产业发展壮大,蹚出了一条群众增收致富好路子。
柑桔采摘季,记者来到通红甸社区通红甸小组,漫山遍野的柑桔树将这个小村庄点缀得绿意盎然、生机勃勃。果农们正在自家的田地里采摘柑桔。
“以前我们是种包谷、种烤烟,小春种点小麦还有豌豆,毛收入也就2万多。” 通红甸小组桔农聂翠英告诉记者。
聂翠英是土生土长的通红甸村人,瘦小的她在村里可是出了名的柑桔种植能手,也是村里第一批通过种植柑桔过上好日子的带头人。
2007年聂翠英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始种植柑桔2000多棵,2011年首次挂果就收入六万多元。收货第一桶金后,聂翠英看到了种植柑桔经济收入非常可观,逐年扩大种植面积,把所有的田地都种上了柑桔,目前她家共种植柑桔20多亩4500多棵,年收入达30多万元。“在柑桔的带动下,我们的生活也提高了,娃娃的教育也提高了,房子也盖得了,车也有了。”聂翠英高兴地说道。
聂斌是聂翠英的哥哥,13岁时因家中变故,兄妹两相依为命,16岁就开始当家,从小生活困难,每年都要靠政府救济,日子过得很艰难。一直到2007年,政府通过补助柑桔苗,引导农户种植柑桔,慢慢地兄妹俩的生活才有了改变。“2011年的时候首次卖得7万多元,生活开始有了起色,我们的生活就转变了,现在过得安逸些,也很开心,我和我妹子都过上幸福日子了。”聂斌介绍说,今后会把柑桔管理好,让下一代的日子过得更好。
如今聂翠英和聂斌通过种植柑桔,收入从最初的五六万元到现在的四五十万元,兄妹俩还一起在华宁县城购买了房子,日子是越过越惬意。
在通红甸社区像聂翠英和聂斌这样的种植能手比比皆是,他们通过种植柑桔熬过了苦日子,过上了好日子,驶入了致富奔小康的轨道。现在全社区485户农户种植柑桔的占98%以上,种植柑桔13000多亩,户均收入达15万余元。通红甸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赵庆荣表示:“接下来社区继续把柑桔产业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,把主要产业做得更大更强,让通红甸的柑桔品质得到大家的认可,把品牌传的更远。”
据通红甸彝族苗族乡副乡长黄区正介绍,通红甸彝族苗族乡是华宁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,山高坡陡箐深,地理条件受限,八十年代前农户基本上以种植玉米、小麦为主,日子过得比较困难。为增加群众的收入,1983年乡党委、政府开始引导农户种植柑桔。由于当时群众的科技意识比较低,引导不到位,栽种没有成功。为了解决这个困境,1997年乡党委、政府引进华冠农业公司,引领群众栽种柑桔。2013年,通红甸乡开始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工程,采取科技培训、苗目补助,把柑桔产业带动了起来。截至目前,全乡3200户共有2295户农户栽种柑桔,面积达到了29180亩,产量突破了50000吨,产值达到了1.72亿元,人均收入达到了15000多元。柑桔已成为通红甸乡增收致富经济收入最多、惠及面最广的支柱产业。
“现在开始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我乡将进一步把柑桔产业作为主打产业来抓,采取措施优化品种结构、加大群众科技意识培训、进行提质增效,增加群众的收益,使群众更加过上好的日子。” 通红甸彝族苗族乡副乡长黄区正对产业振兴信心满满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