极目新闻记者 曹磊

通讯员 王欣

说起话来不善言辞,做起事来却满身“带光”。这,就是48岁的高国华——武汉华源电力有限公司变电工程部变电一班班长给人最直观的印象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扎根基层20多年,精通变电站的基础建设、设备施工、计划性改造工程等各个业务。今年1月以来,高国华在三个月时间内,连续完成了 110千伏公安街变电站、110 千伏霞光村,以及220千伏鲇鱼套、宝安变电站等多项基建项目的改造、建设和投产送电等任务,被称为武汉电网会战最强“攻坚者”。

功力深厚,把“不可能”变为现实

尽管110千伏公安街变电站改造完工已经过去几个月,但那一次电容器吊装的施工过程依然在高国华的脑中历久弥新。

“把将近3吨重的电容器从对地距离15米的高空中吊装进站,这听起来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事情。”高国华说,在2023年第一季度节奏紧密的工程施工里,110千伏公安街变电站的改造任务尤其艰巨。

原来,公安街变电站位于汉口老城区的中山大道与京汉大道之间,藏身最热闹的公安街、天声街附近,道路狭窄、人车混杂,非常不利于施工材料的运输。

正是因为材料运输通道极为狭窄,而需要更换的2号电容器“块头”巨大,净重就达到2.7吨。“设备、材料、器械都没办法从正常通道运送进站,更别说在站内完成吊装了。”高国华说,很长一段时间里,公安街变电站的改造就“卡”在了这个棘手的问题上。

现在,高国华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。

在仔细全面考察公安街变电站周边环境之后,高国华从与之相邻的车站路供电服务站找到了突破口:“站里有一个天井,我们就琢磨着电容器从天井里吊上去,再平移到变电站的电容器室里。”

想到了就干!经过多次实地勘察、方案讨论,高国华最终确定了施工方案,自主创制加工了一个扎实安全的吊具,最终顺利地将电容器通过“空中平移”的方式,送进了公安街变电站15米高的电容器室,完成了这个看上去不可完成的任务,为公安街变电站顺利改造完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精益求精,与时俱进提升工艺水平

2023年2月9日,武汉电网打响春节“复工第一枪”。高国华带领班组团队提前进入 110 千伏红星变电站项目,住在工地连续奋战45天。

45天里,高国华和班组成员们实施高质量作业,完成了110千伏GIS的十个间隔设备、4组10千伏电容器、全站构架、独立避雷针,以及110千伏2号、3号主变10千伏母线桥的安装,在保证工期的同时,实现了工艺质量的超高标准实践。

“我们对10千伏红星变电站的电气设备和线路安装,实施了更加精益求精的工艺技法。”高国华举例说,在母线安装的构建设备接地方面,他带领团队做了更多视觉上的工艺设计:“我们全力把接地、母线、焊接的工艺做得更美观,让线条在视觉上更有艺术感。”

在高国华率领的团队努力下,110千伏红星变电站的整个电气设备安装做得非常美观,调试起来也非常顺利,实现了变电站在视觉感官上一次高质量的提档升级。

看着红星变电站从空空如也的土场地,慢慢变为各种设备拔地而起的示范工程,高国华心里既高兴又欣慰:“我们在建设时间紧、要求高的情况下顺利推进变电站整体建设,显示了团队强大的凝聚力和专业性,非常欣慰。”

正是高国华身上这份坚持、认真和专业性,为年轻的武汉供电人做出了垂范。

扎根基层,项目工地比家里更熟悉

5月11日,高国华早早起床,洗漱完毕之后,换好衣服就准备出发——早上8点半之前,他就要赶到位于东西湖区的110千伏红星变电站项目部。

老高刚刚把门打开,妻子就来到客厅。两人的眼神交汇在一起,便知道这一去,又将有至少半个月不能见面。在此前的45天变电站建设中,高国华就只回过一次家,而且第二天就赶回了项目工地。

“在家里照顾好自己啊!下次回来见!”冲妻子招了招手,高国华很快将门关上,直奔工作岗位。

这样与家人的暂别场景,在高国华过去20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里时常上演。据不完全统计,在扎根基层的20多年里,高国华参与建设的变电站超过80座,由自己主持建设的变电站则超过60座,是一位不折不扣地电网建设一线老兵。

20多年里,高国华常常驻扎在施工现场无法回家,其中离家工作最长时间超过两个月。用他的话讲,从某种程度来说,自己对项目工地可能比对家里更加熟悉:“说实话,每年住在工地的时间比住在家里的时间长得多,没有办法陪家人,心里还是比较内疚的。”

所幸的是,高国华说,20多年来,家人一直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,甚至还鼓励他参与更多的变电站建设,为武汉电网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

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现在,武汉电网朝着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发展,对基建工程的要求更高,这也对高国华这样经验丰富的武汉供电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高国华说,他将继续发挥总工作负责人的引领作用,培养更多优秀的一线电力技术人员,用实际行动助力建设更加坚强、智能的现代化一流电网。

(来源:极目新闻)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