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床是干什么的?
东汉末年。胡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。床足斜向相交时可以放稳,其上穿绳子以为床面。因东汉后期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,故称“胡床”。隋代改称“交床”,唐代称为“绳床”或“逍遥座”。其特点是随处可以携带、安放,魏晋以后被广泛使用,文人名士尤喜好。
胡床亦称“交床”、“交椅”、“绳床”。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,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,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,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,两边腿可合起来。由于便于携带,战争时将军出征所带,所以后来便发展为权利的象征:“交椅”。
曲辕犁的作用有哪些?
曲辕犁的主要作用是在犁地、翻地时操作更加灵活,节省人力和牲畜。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,有几处重大改进。首先是将直辕、长辕改为曲辕、短辕,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,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,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,操作灵活,节省人力和牲畜。
曲辕犁是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,又称江东犁。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,它的出现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。犁普遍使用前,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。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。
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形,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,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,起土费力,效率不很高;北魏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中提到长曲辕犁和“蔚犁”,但因记载不详,只能推测为短辕犁。唐代初期进一步出现了长曲辕犁,转动灵活的“蔚犁”的问世和长曲辕犁的出现为江东犁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。其优点是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,富有机动性,便于深耕,且轻巧柔便,利于回旋,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,因此短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