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芭蕾独舞《天鹅之死》表现了人类与命运,死亡进行搏斗的坚韧顽强精神,表现了人类对生命的渴望。

2、《天鹅之死》有着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。

3、自1905年在俄国彼得堡初演以来,每次演出都给人以新的感受,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。


【资料图】

4、 《天鹅之死》由俄国舞蹈编导米哈伊尔·福金在1905年为安娜巴甫洛娃创作。

5、在宁静皎洁的月色下,一只白天鹅忧伤地抖动着翅膀,立起足尖缓缓移步出场,在湖面上徘徊,大提琴奏出抑郁的旋律。

6、白天鹅身负重伤,将与世长辞,但她渴望重新振翅飞向天际。

7、她轻轻地抖动翅膀,艰难地立起足尖,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飞离湖面。

8、生命在呼唤着她奋力与死神拼搏,她终于奇迹般地展翅旋转飞翔起来了,生命的光辉重新闪现。

9、但由于精疲力竭,白天鹅缓缓屈身倒地,渐渐合上双眼,一阵阵颤栗似闪电扫过她全身。

10、最后,她在颤抖中竭尽全力抬起一只翅膀,遥遥指向天际,表现出她对生的愿望。

11、随后,慢慢地闭上双眼默默死去。

12、这个独舞是Fokine为Anna Pavlova而编的。

13、此独舞最初定名为“天鹅”,其内容犹如一首感人的诗编,描述一只濒临死亡边缘的天鹅最后的美丽姿态。

14、内容虽然简单,但Pavlova的演译令此舞剧成为所有女舞者所想尝试的作品,亦是芭蕾舞中的经典作品。

15、垂死的天鹅和Anna Pavlova的名字常常挂在一起,这不单止因为这作品是Fokine为她而编的,也因为她以美丽的舞姿表现出天鹅如何安静地接受必须来临的死亡。

16、此外俄罗斯的Maya Plisetskaya的天鹅在临死前作出激烈挣扎的演译在俄罗斯和欧洲亦大受好评。

17、二十世纪初,俄国著名芭蕾舞演员安娜 巴甫洛娃应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的邀请,在贵族会馆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表演独舞。

18、音乐选用了法国作曲家圣桑(1835-1921年)《动物狂欢节》组曲中的第十三曲,即由大提琴与钢琴演奏的《天鹅》。

19、由于当时的芭蕾作品常用"天鹅"作为标题,故改为《天鹅之死》以示区别。

20、舞蹈忠实地保持了古典芭蕾的传统,以诗一般的灵感使表演与技巧有机地结合。

21、通过描绘濒死的天鹅渴求重新振翅,孤身只影在平静的湖面上艰难挣扎,最终默默死去时的神情,以象征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与死亡,命运进行不懈反抗的搏斗精神。

22、《天鹅之死》一直作为巴甫洛娃最成功的代表作在世界各地流传,闪烁着不息的光辉。

23、编导者福金本人也曾评价说:"没想到,这部作品后来竟成了新俄国舞蹈的象征……它实际证明了舞蹈不单纯是悦目的艺术,而应该是通过眼睛进入到灵魂深处的艺术。

24、"在与巴甫洛娃讨论"编什么舞蹈合适?"时,福金顺手用曼陀林弹起了圣桑的曲子-《天鹅》,当即提议用这段音乐编舞。

25、在福金看来,巴甫洛娃那种纤细,娇柔,略显忧伤的神态来表演"天鹅"是再理想没有了。

26、于是他边编边教,只化了五,六分钟时间几乎是即兴式的完成了这一舞蹈的创作。

27、《天鹅之死》在它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也不可能永远保持一成不变。

28、福金夫人曾拍摄了一套《天鹅之死》的舞台照,记录了作品每一舞姿的变换。

29、相比之下,今天舞台上的演出除了天鹅背朝观众,两臂呈波浪形展翅出场及结尾外,其他部分都已不是福金的原貌了。

30、后世的舞蹈家们,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特长,不断地给作品赋予了新的含义和表演方法。

31、就以演出《天鹅之死》达五,六千次的苏联著名演员玛亚普列谢茨卡娅为例,她的每次表演,似乎每次都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和启示。

32、她并不过多地渲染"天鹅"对死的不安和绝望,而是着眼于"天鹅"对生的渴望和热爱,以其富有非凡表现力的双臂,谱写了一曲生的恋歌。

33、编舞:Mikhail Fokine音乐:Saint-Saens (Le Carnaval des Animaux)首演:1907年12月22日于俄罗斯的Maryinsky剧院首演首演舞者:Anna Pavlova编导:米哈伊 福金音乐:圣 桑初演:1905年,彼得堡表演:安娜 巴甫洛娃。
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看了会喜欢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