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
疫情防控三年,作为“正常化”之后第一个五一节,市场寄望甚高,期待“报复性旅行”,经济与消费能否恢复似乎在此一举。五一归来,经济成绩如何?我们是否找回了失去的三年?

消费降级

在五一新闻汇总中,除了人多,还是人多。各地景点大排长龙或者回程车票一票难求之类新闻充斥页面。实际情况如何呢?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,2023年“五一”假期,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.74亿人次,同比增长70.83%,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.09%;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.56亿元,同比增长128.90%,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.66%。值得注意的是,我们不是和四年前静态比较,毕竟这三年虽然经济增速下行,但是还是正增长。按照统计局数据,2019年1季度中国名义GDP为21.7168万亿元人民币,2023年1季度为28.4996万亿元人民币,名义增长31.2%。从上述五一节旅行数据来看,算平均值的话,2019年五一出行人均花费639.28元,而2023年人均花费降低到了540.35元,人均花费降低了约100元,比例约为15.5%。这么说来,虽然统计局报告给大家的情况是中国人比四年前富裕了31.2%,但人均消费却降低了15.5%,反差可谓巨大。额外一提的是,这些消费下降,并不仅仅是名义上下降,还是建立在酒店、机票普遍存在“报复性涨价”的基础上,可见除了住宿车船门票等固定开支,用于吃喝玩乐的消费降低幅度更甚。由此可见,五一成绩单让人喜忧参半——好消息是人流回归了,坏消息是可能消费还没恢复,也可以说,失去三年之后,似乎我们就真的停留于三年前的故地,至少从消费手笔上看是这样。这背后,揭示了怎么样的经济逻辑?

大家为什么不花钱

在社交媒体上,一种新的旅行方式正在走红,那就是“特种兵式旅游”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看更多景点,诸如一天打卡八点景点、每天只睡三小时等,成为特种兵旅行的关键词。这看起来是年轻人创造的时尚,究其本质,不过是过去70后80后熟悉的“穷游”回归,核心还是少花钱。这和烧烤城市走红之类本质上都是如出一辙,无非是把消费降级换一种更“清新脱俗”的说法。大家手头不是有钱吗?为什么不花钱,这是不少专家的疑问。但这种疑问体现了对于现实的无知。当人们觉得未来收入会稳步大幅增长的时候,大家是敢于花钱的,就像前几年日本自由行火爆的时候,即使中国人均收入远远低于日本,但是中国人在日本“爆买”的新闻还是频繁出现。反过来说,当预期改变,人们觉得未来收入会稳步下降,即使手头还有余钱,也倾向于储存起来,作为未来冬天的余粮。很类似的新闻,除了旅行消费降级,一些中产家庭开始退保,也就是说,冒着违约亏钱的痛苦也退掉了前些年大手笔购入各类保险——这些城市中产,大概觉得买几份保险是中产生活的必需品,毕竟日子在节节走高,如今却觉得比起未来的保障,握紧手头的钱袋子更为实在,指不定哪天天高薪工作就没了,房贷车贷还在,孩子也嗷嗷待哺。

激活信心是关键

五一之前,对于下半年经济最重要的会议之一政治局会议召开,其中有一些新的提法,比如内生性动力仍不强,激发经营主体活力。结合五一的成绩,我们应该如何重启经济?人和人的悲喜甚至感受,并不相通,旅行也不例外。有人担心成为牛马,有人则继续生活在罗马。与多数人消费降低并存的,是有钱人毕竟还是不少,三亚十万一天的酒店被秒空的新闻也不罕见,笔者身边的朋友也有类似情况,连家中阿姨都没落下,继续商务舱以及某缦套房。毕竟,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积累的财富,还是浸润了不少人,让金钱的浮花浪蕊继续飘荡一阵。前些年,在中产精致生活流行的时代,大家开始抛弃穷游,想象旅行是为了探索未知,抛弃日常,形而上意味浓厚。而在今天,旅行的意义更为简单直接,那就是两个字:“出去”,走出去年此刻还没法走出的城市甚至小区,重新感受可以行走的自由。回头来看,旅行是为了什么?除却专家喜欢关注的经济意义,旅行本质上是一种消遣,在极端年代,甚至不是生活的必需品。本质上,消费和生育一样,未必取决于你当下的现金流,而是取决于你对于未来的预期——当生活失去了向上的意义,那么奋斗甚至努力消费,也成为一种负担。当专家感叹年轻人为什么摆烂不生孩子的时候,也许应该反思,我们是否为年轻人对于生活未来的信心,给予足够多的支持。换而言之,经济要找回失去的三年,核心在于信心的恢复。让大家可以消费,敢于消费,让旅行之类成为一种必需品,前提都是信心的恢复。而信心的恢复,说到底,是让人们相信,带来中国人生活品质翻天覆地变化的道路没有改变,改革开放、拥抱世界、尊重民众选择仍旧是庄严承诺与实际践行。

文章来源法布财经由整理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