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爵位的起源
中国古代封爵制度起源于何时,学术界尚无定论。传统的看法认为起源于夏代,但这种看法已被否定。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起源于商代。商代疆域分为内服与外服。内服由商王直接统治,外服则分给侯、伯等,分封就是最初的封爵。另一种意见认为,商代的分封并不等于封爵。有人认为,商代封爵主要有妇,子,侯,伯,亚,男,田,方八种,少数得到“妇”封号的王的妻子有分封领地,应到自己的分封领土进行治理(武丁六十多位妻子中只有三人得到“妇”的封号),是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,而“子爵”封号也是只有少数儿子才能得到,“侯”“伯”爵位主要是册封亲信功臣,领地多在王朝外围,“男”,“田”爵位册封给农事监察官,只在卜文少有出现,而“方”则是册封商王朝以外的部族首领。侯与男并无严格区分,也无等级之别。即使到了西周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也只是国君的通称,并非爵禄。直到战国时代,才有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爵。实际上,封爵制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,不同的看法主要由于所取标准不同。五等爵制到了战国时期方才完备。
侯爵在古代是几品
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,侯爵为“超品”,即为超过一品之意。只授予皇亲国戚与极少数功臣。一些邻近国家受中国影响也以此为爵位名。欧洲中世纪以后,在中文里也用“侯爵”来翻译欧洲贵族爵位中相应等级的称号(例如法国Marquis、英国Marquess、德国Markgraf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