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,这意味着酒肉的味道从贵族家庭飘来,但穷人却在街上死于寒冷和饥饿。可见在古代,贫富差距也是蛮大的。

据汉代《礼义》记载:天子一日四餐,诸侯一日三餐,平民一日两餐,所以即使是有钱人也得守规矩,古人一天吃几顿饭还是个身份象征问题。那么一日三餐是怎么来的呢?

一、一日两餐——朝食和补食

根据甲骨文的有关记载,殷商时期是一日两餐。一餐称大食日,又称食日,第二餐俗称小食。

具体情形到战国时代更清晰一些,战国时代一天也是吃两餐,称为朝食和补食,朝食时间是在日出以后,按照古人的时间概念,大约在现在的上午9点,这个时间段,古人也称为食时。作战中的“狂野与孤独,灭此而朝食”。就是我灭了你再来吃早饭的意思,其实挺符合当时的饮食习惯 。第二餐补食也是看太阳来定的,太阳偏西了要吃补食。时间大约在下午4点左右,这个时间段国人也称之为补时。

二、两餐到三餐的过渡时期

两餐过渡到三餐,出现在西汉到东汉时期汉书《淮南厉王传》记载:“刘长被废后有司奏,请给他的待遇为节日三食”。这说明诸侯王的饮食待遇也是三餐了。但民间的饮食依然是一日两餐,西汉时期,饭前有小吃,可以说是从一日两餐过渡到一日三餐。

三、一日三餐的正式形成

到东汉时期正式形成了一日三餐的习惯。赵锡玉的出现,说明东汉已经以朝日中西为吃饭的时间,大体跟现在的一日三餐就餐时间相吻合了,汉代以后,一日两餐逐渐成为普通的一日三餐,三餐开始分为早餐、午餐和晚餐。到了宋代,由于经济的繁荣,老百姓真正过上了一日三餐的日子,陆游诗曰:“骑行与百步健饭每三餐”。这个时候老百姓不仅一天吃三顿,商业意义上的酒店也出现了,家里有钱可以下馆子,文人聚会也拿酒楼当社交场所,再后来随着一日三餐的普及,人们习以为常便很少有人知道一日三餐的由来了。

1一日三餐源自宋朝,也是从宋朝时期开始普及。

2在宋朝之前,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,只有皇室四餐,诸侯三餐。西汉时,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刘安的圣旨上,就专门点出:"减一日三餐为两餐"。这归功于宋代经济的繁荣,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,夜市晚上不实行宵禁,晚上夜生活丰富,所以才加一顿晚饭。

标签: 一日三餐怎么来的 一日两餐 东汉时期 饮食待遇